wiki 说明

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,善于总结才能不断积累、前进。

虽说在大学期间(2004~2008)也整理过一些笔记,但是搞IT的,在纸质记事本上记录总结,终归各种不便。 尤其当要提供各种网上资源的链接、总结一些命令/框架的介绍时。 而纸质笔记也不便于长久保存(N年)、再整理、与分享。 因此,那时就开始寻找各种方便的网上博客空间。 尝试过网易博客等,但是最终由于需要方便的贴出一些代码片段(甚至整个文章都是Java代码,靠注释自说明),最终发现在 chinaunix 的博客可以通过引入当时流行的 JS代码着色工具 dp.SyntaxHighlighter 可以插入漂亮的代码,(后来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跨站脚本攻击 bug,但后来 chinaunix改过几次版,该bug早已修复),就在 chinaunix 博客上待了几年。

后来,渐渐发现一些不便之处:

  1. 博客虽说展示方便,但是,如果代码有些许变动,维护却极不方便。总不能别人用示例代码发现编译不通过吧,那也太丢人了。
  2. 自己的总结还是主要以代码为主,不会去码大量的文字说明。为了偷懒,就开始以压缩包为附件提供,而文章内容就一两行。阅读也有些许不便。
  3. 自己的示例代码的压缩包的持久保存。当时还没有现在的各种动则几G、几T的云存储。 网易邮箱,qq都只提供几M的存储空间。但是鉴于自己用网易邮箱多,那些部分示例代码压缩包就都放到网易网盘中的。手动维护仍是不便。

因此,作程序员的,版本控制工具还是会一些的,虽然第一个接触的是 vss,但也知道可以免费使用的cvs、svn。 因此开始寻求各种免费的svn空间。适逢当时 google 在中国也是很火,比如 google appengine、 google code。 于是乎,就把各种总结迁移到 google code 了。

后来由于总所周之的原因,谷歌的产品逐渐在国内无法访问。 而 git/markdown 伴随着 github 也逐渐大紫大红起来,于是,偶的代码/博客又从google code 上迁移到了 github 上。 并将代码使用 git 管理,而文字性总结通过 markdown+git 管理起来。

但鉴于国外的 github 在国内访问不是很稳定(github在国内被屏蔽过一段时间的),尤其是对 markdown 写的总结可能需要临时频繁修改,龟速是无法忍受的。而 oschina 也在 gitlab 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套国内的 git 托管,于是,代码还留在 github 上,而markdown总结则迁移到了这里。 当时把总结迁移到了 git@OSC 上,但随着后面 github 的稳定,国内访问github 的屏蔽又放开,就又迁了回来。